推薦你試聽可能會改變你一生的英文課:
採訪撰文/許家寧、柯佳妤;諮詢/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、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李政翰
寶寶出生的第1年,是他們各方面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,從手無縛雞之力到漸漸能掌握、操控自己的身體。而每位寶寶的發展歷程雖然大同小異,但仍會出現時間上的落差,當寶寶學習走路的時間較他人來得晚,或有其他「進度」落後的狀況,家長難免會感到擔心。因此,透過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,適時提供協助,是新手爸媽必學的功課之一!
對孩子而言,無論是身體、感覺統合抑或是認知發展,皆為他們認識、探索世界的媒介,三大方面缺一不可,為了讓爸比媽咪時時刻刻掌握寶貝的發展歷程,本期《媽咪寶貝》特別針對0~1歲寶寶,進行各方面發展解析,即便是一無所知的新手父母,也能順利晉升為模範資優生。
Part1 身體發展
小寶寶躺在嬰兒床裡的模樣十分可愛,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必須學著從躺臥狀態,慢慢發展成可以直立站著、行走,另外,手、腿等部位,也會開始練習做出精細動作,努力茁壯成能夠獨當一面的個體。
粗動作發展歷程
所謂粗動作意即大肌肉動作,大肌肉發展的走向約為頭部慢慢向下發展,例如寶寶先學會抬頭、接著才能夠翻身、坐、爬行。隨著寶寶年紀邁入不同月份,身體大肌肉的大致發展歷程如下:
0~2個月:新生兒頸部肌肉還無法撐住自己的頭,因此若趴睡,可能會發生嬰兒猝死症候群,寶寶2個月左右,脖子慢慢具有支撐力,在有窒息危險時,能夠移動、抬頭以降低意外發生風險。線上學英文 全語文教學 全美語教學
3個月:身體發展持續從上至下發展到肩頸、胸腔的部分,振興醫院小兒科醫師羅玉芳指出:「3個月左右的寶寶手部力氣增加,當寶寶趴著時,能夠用雙手將胸部的上半部撐起來。」
4~5個月:寶寶4、5個月時,身體發展進度已至肚子、胸部下側,此階段寶寶能透過手部力量,將胸部以上撐離床面,呈現類似鱷魚、蜥蜴等爬蟲類的姿勢。
6~7個月:俗語說「七坐八爬」,其實寶寶在6個月左右時腰部就已經具備力氣,但採取坐姿時,會呈現類似「猩猩坐」的三角形姿勢,且無法持續維持坐姿太長時間;直到7個月,寶寶能自己坐得很穩固。羅玉芳醫師指出:「表示孩子的上半部至臀部肌肉發展漸趨穩定。」
9~12個月:大腿肌肉是撐住我們的身體行走的關鍵,9個月左右,較有力氣的寶寶已能扶著家裡的沙發、茶几等輔助物,撐住身體呈現站姿。等到寶寶學會操控平及協調性,便會進一步嘗試沿著輔助物移動;最後發展至能恣意行走。
爸比媽咪Must Know
羅玉芳醫師提到,寶寶的大肌肉發展狀況,是建構身體各方面發展的基礎,好比在體內搭建一架高速公路,將營養、食物配送到身體各個角落,以促進神經等其他領域的發展進度,例如寶寶一定是先發展腿部肌肉,才能學習協調平感。
而在發展過程中,家長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狀況題,羅玉芳醫師分享,許多寶寶在發展時可能會忽略掉身體的某一部分,像是有些父母發現,寶寶只用一隻腳爬行,羅醫師進一步說明:「可能是孩子其中一條腿的力氣較大,例如寶寶用右腳的力氣爬行,左腳卻拖在後面,沒有一起前進,此時家長可以動動孩子的左腳,提醒他們左腳也要一起前進,讓孩子慢慢將左半邊的肌肉訓練起來。」其實孩子的身體就像是一大片肥沃土壤,只要環境宜人、營養充足,皆能自然長成豐碩果實。
精細動作發展歷程
精細動作泛指較細微的身體動作,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肌肉,卻是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的重要關鍵,譬如我們眼睛周圍分布許多小肌肉,若眼部周圍肌肉發展平衡,除了小朋友的手眼協調會較為準確,孩子日後也較不會面臨斜視問題。
另外,口腔周圍的肌肉如上顎、舌頭等小肌肉,代表著吞嚥能力的強弱,吞嚥能力好,營養攝取自然也會較佳。至於手部精細肌肉,則與許多家長介意的孩子學業表現有連帶影響。羅玉芳醫師指出,孩子手指頭的肌肉靈巧,對日後練習寫字、彈琴、球類運動等各方面皆有操控、穩定性等一定程度的幫助。而依據寶寶的月齡不同,精細動作的發展程度可參考下列指標:
0~2個月:當爸爸媽媽將手指放在寶寶的手心上面,會發現寶寶不由自主的握緊,羅醫師說明:「抓握反射是在寶寶無意識下進行的。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動作。
3~4個月:3個月開始,寶寶的手腕變得較有力氣,可藉由手腕力量搖動玩具,但由於控制力量的技巧還不純熟,可能一不小心會撞傷或打傷自己。
5個月:此時期寶寶已開始對外界充滿好奇,忍不住想要探索身旁的物品,並開始學習瞄準、拿取眼前大目標。但羅玉芳醫師提醒:「寶寶對距離及肌肉的控制尚不準確,因此5個月前應避免提供太重或太尖銳的玩具,以免不慎傷到自己。」
6個月:控制手指頭的能力進步許多,例如寶寶想將手中的物品放下,會試著鬆開手指頭、將東西落下。
7個月:精細動作的準確度提升,7個月寶寶已能將右手拿取的物品轉換到左手。
8個月:寶寶對於距離的掌控更熟悉,父母可透過市面上販售的「洞洞書」,讓寶寶練習戳洞洞,一方面孩子能夠獲得樂趣,再者也增加練習手眼協調的機會。
9~10個月:孩子能掌握拍手的要領。
11~12個月:此階段寶寶已能自己進行脫襪子、翻書等動作。羅玉芳醫師補充:「多數寶寶的翻書動作還不夠精準,可能會有一次翻2、3頁的情形,家長可以試著讓寶寶翻閱厚紙書,孩子會更得心應手。」
過度保護阻礙發展
許多家長對於孩子是否要乘坐螃蟹車線上學英文 商用英文對話範例 商用英文單字(學步車),有各種說法與意見,羅玉芳醫師表示,家長認為螃蟹車能顧全孩子的安危,事實上,卻是在阻礙孩子的發展。一般來說,寶寶7個月左右會開始想要探索環境,促成發展爬行、站立、行走等動力,但若是讓寶寶習慣坐著螃蟹車、倚靠輪子滑行探索,便損害了發展肌肉力量與平的機會。
羅醫師進一步提到,愛子心切的父母,為了預防新生兒抓傷臉,會讓孩子穿戴手套,相當於喪失學習操控距離、力道的機會,若擔心寶寶受傷,可以替孩子修剪指甲;或是搔抓情況嚴重,應評估是否有皮膚過敏的問題,而非過度保護,以致於錯失發展契機。
Part2感官知覺&感覺統合
檢測小寶寶肌肉與骨骼發展問題,在醫學上利用「身體動作」發展成熟度做為辨別指標,除了身體發展之外,感官知覺系統與感覺統合,在小朋友的感知覺發展及認知學習上,更為輔助訓練的要角。透過認識感官知覺與感覺統合的發展歷程,可以讓爸媽知道小朋友的感官接收動作,有無出現遲緩或是異常的狀況發生,多留心觀察寶寶各項發展的時間進度、盡早發現接受治療、輔助,是身為父母須著重關切的課題。
感官知覺系統
感官知覺系統分別為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觸覺,稱之為五覺。對未誕生的小嬰兒來說,在母體中的呵護都屬被動接收,例如來自母親的習慣、喜好、養分供給等。一旦寶寶降臨到世界上,探索全新又陌生的環境,就須憑藉自己的感官能力,主動去感受和學習。因此,小寶寶仰賴各種感官刺激,培養五覺發展在腦中的協調統合能力,擁有健全的感官知覺後,才具備發展後天學習的條件。五覺是幫助寶寶將感官接收到的資訊,傳送回腦部,經過整合與協調,轉變成具意義的形象和正確的訊息架構,最後將訊息意義,透過動覺、本體覺、前庭覺等協助轉換,表現出情緒性和身體動作反應。當感官知覺發展而成,小寶寶在不同的生活經驗中學習,並建構出正確的認知概念,有助於讓寶寶分辨事物的好壞,協助建立社會情緒的人際互動。例如:有良好的味覺和嗅覺,讓寶寶避免吃到腐壞的食物;會用表情動作表現出意願,當媽媽逗寶寶時,寶寶聽到看到,會表現出揮手開心的模樣,建立互動關係等。
》視覺發展
視覺為五覺中最慢形成的感官知覺系統,主要功能是幫助寶寶探索環境,並且協助進行動作順利發展,以及幫助認知概念的建立。在視覺發展的階段,未足月的小寶寶,幾乎沒有視覺能力,僅能看到眼前一些由色塊組成的模糊影像。
0~1個月:小朋友能見到線上學英文 外語學習 外語輕鬆學眼前20~30公分左右的距離,並且可以辨別出物體的輪廓和形狀,但尚未有焦距能力。
3個月:逐漸能注視與焦距,但仍無法準確找到焦距定點。
4~5個月:藉由頭部左右轉動,能看到90度的範圍。
6個月:視野角度達到180度,並且視線可以追視移動中的定點,且有遠近概念,焦距能力也更好一些。
1~2歲:視神經系統已發展健全,視力發展和成人相同,可以注視焦距定點位置且能辨別顏色。
3歲以後:視覺能力與知覺發展都達到成熟階段,因此會出現具目的性的連續進行動作。
》聽覺發展
聽覺發展的過程,其實早在胎兒階段就已發展成熟。在母體中的胎兒已經可以聽見爸媽說話的聲音,且因較常聽見母親的聲音感到熟悉,所以在出生後,也容易先注意到頻率較高的聲音。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新生兒科李政翰醫師表示:「3歲以前的聽力發展和語言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,此時期是小朋友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。」由於語言學習需要透過聽覺的輔助,將聲音訊息傳遞到腦中,因此,「聽得到」是語言學習裡的相當重要的條件之一。當確定小寶寶能聽見訊息後,聲音在腦中解讀架構,決定動作並將命令傳達至聲帶和嘴巴,透過模仿本能,嘴型的變化及聲帶振動來發出聲音,就是整個小寶寶在聽說方面的語言學習過程。
0~1歲發展階段的小朋友,在聽覺發展的帶養重點,為細心觀察。李政翰醫師建議:「在出生後的6個月內,家長都須留意觀察小朋友的聽力問題,如有發現異常狀況,須到醫院做全面性的聽力檢測。」一般而言,只要在6個月內接受治療及矯正,對小朋友往後的學習發展並無嚴重影響。另外,在餵奶時盡量用哺乳枕將小寶寶的頭部墊高,或是躺在媽媽懷裡,藉著手部的傾斜角度,讓頭部位置提高,切勿平躺喝奶,以免喝奶時牛奶溢入耳朵,未清潔乾淨容易引發細菌感染,影響聽覺能力發展。
》嗅覺、味覺發展
小寶寶在口腔期階段對味覺和嗅覺的發展,並無明顯的階段性差異。唯獨對於嗅覺和味覺的認知概念尚未建立,因此,無法將味道的意象與概念做連結,日後父母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教導寶寶認識味道與名稱,幫助建立感官認知。
還在母體中的胎兒,已對甜味有反應。剛出生的小嬰兒能嚐出甜酸苦的味道,4個月後嚐出鹹的味道。嗅覺部分,小寶寶聞到難聞的氣味會自然的閃避。另外,建議在4~6個月時,讓小寶寶嘗試吃副食品,不但能刺激嗅、味覺的發展,亦可以讓寶寶適應不同種類的食物,避免未來出現偏食,導致營養不良的情況發生。之後家長可以依照寶寶的適應狀況,慢慢調整副食品的比例,甚至可以給予少量成人食用的固體食物,讓小朋友多元嘗試,滿足寶寶口腔階段的欲望,也刺激嗅覺、味覺的發展。在嘗試不同種類的食物時,建議要少量攝取,留意食物特性、種類,並且每隔幾天做更換,如此也能知道寶寶體質不適合吃的食物,哪些食物容易引發過敏。格外注意,1歲以前的小寶寶對於食物中的細菌侵入,較無抵抗力應付,例如避免讓寶寶食用蜂蜜,以免當中的肉毒桿菌引起細菌感染。
》觸線上學英文 紐約遊學 紐西蘭語文學校覺發展
觸覺是最早發展的感官知覺系統。還在母體中的胎兒,已有觸覺能力,且當受到外力感覺疼痛時,會本能性的自動避開。然而,當新生兒其他感知覺尚未發展健全前,觸覺是小寶寶唯一能探索環境的感知覺能力,因此,在許多未知、沒有經驗的情況,當有人事物讓寶寶感興趣或引起注意時,好奇心會促使寶寶直接透過身體部位的接觸,如:抓、咬、碰、摸等方式,保持對外在環境想要認識探索的欲望。李政翰醫師表示:「小寶寶喜歡用手抓取、觸碰,藉由觸覺反應的刺激來探索環境,都是很正常的行為。平時在爸媽陪同的情況下,多讓小寶寶自己感受觸摸的樂趣,運用不同質地、觸感、溫度等,多元豐富的觸覺刺激,都有益於寶寶的觸覺神經發展。」
剛出生的小寶寶,臉部皮膚是為最敏感的受器,尤其神經發展較好的部位,如:嘴角周圍、手掌、腳掌等,都是最有感覺的身體部位。經過2個月後,觸覺感受能力會逐漸延伸到其他身體部位。譬如:從手臂慢慢延伸至整隻手、腳掌至小腿大腿等,完成全身性的身體觸覺發展。由於小寶寶在觸覺發展的過程,感知能力的學習速度相當快,為了讓寶寶具有先天自我保護的機制,在還未建立任何觸覺感受的認知前,無須學習就能對疼痛的感受,產生直覺性的反射行為,讓身體進行自我保護免於受傷,並且採取漸進式的步調,逐漸完成觸覺神經系統反應。6個月後,小寶寶會嘗試將拿到的物品,放入口中含咬,此階段的寶寶會同時運用手部、口部進行探索。7至9個月時,因身體動作發展已到坐、爬階段,在進行基礎粗動作時,觸覺發展到達全身性的範圍,寶寶能夠對身體部位的位置有初步認知概念。1歲以後,對所有身體部位的位置,就能明確做出定位。
感覺統合能力
就功能性而言,感覺統合為接收感官知覺後,將統合的資訊經前庭覺的空間、速度、姿勢平衡等感覺估算,結合本體覺協助肌肉、骨骼關節的移動位置和進行方向控制,完成流暢的動作行為。擁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,有助於感覺動作期的小朋友,學習認知發展,並且擁有較好的社會情緒發展和互動關係。
》本體覺
本體覺為分布於肌肉關節、韌帶、筋膜等位置,幫助知覺資訊接收的協調能力。本體覺的主要功能為維持肌肉力量控制、關節姿勢正確、空間感與身體的平衡協調。因此,當我們要呈現某種姿勢時,只需要透過感覺去量,想像身體需要移動的位置,並進行調整,就能把姿勢完成。亦或將繁瑣的感知覺資訊傳遞、聯結,透過本體覺與其他系統的控制,不須思考時間,只要憑藉感覺,就能執行身體動作的反應。舉例來說,閉眼時仍能舉起手,拿到放在桌上的手機,並貼近耳朵旁邊接聽。李政翰醫師指出:「本體覺需要與多項系統資訊的統合和協助,才能發揮其功能。」由於本體覺發展與認知能力、粗細動作的發展完整性有關,因此,約莫5至6歲時,本體覺的發展才較為成熟。當孩子本體覺發展出現問題,多半會有以下幾種特徵。例如:無法拿捏力道輕重、時常不經意的弄壞東西、容易撞倒或弄掉東西等。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,多加留意小朋友與同儕間的互動,且即使小朋友目前本體覺發展沒問題,並不代表日後也沒問題,因此,需要父母親時時注意,記錄小朋友發生問題的時間和次數,計算問題出現的頻率,假如出現頻率高,需至醫院做詳細的整體評估來判斷。
》前庭覺
前庭覺的功能是透過內耳控制,將五覺接收到的感知訊息,在腦中規劃指令動作,藉由前庭覺的經驗和感覺判斷,將正確的空間感、速度感、方向感訊息有概念的預估,並且透過本體覺協助,控制肌肉關節的肢體位置,保持身體姿勢的平衡協調,將進行動作完成。執行動作時,前庭覺負責身體動作和姿勢的評估判斷,本體覺則是輔助前庭覺維持姿勢動作準確要角。李政翰醫師提醒,假如小朋友前庭覺發展不佳,較容易出現暈車狀況,另外,對加速度旋轉的感受,特別無法統合協調。可透過陪小朋友玩盪鞦韆、翻跟斗、玩飛高高等遊戲,刺激小朋友前庭覺的適應能力,加強加速度時的身體平衡感,達到改善效果。
開心學習!訓練感覺統合+五覺發展
若家長想加強孩子的五覺發展,建議可以融合各個身體部位共同訓練,且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,學習方式也能逐漸增加困難度。爸媽可以準備不同質感、觸感、多彩的教、玩具,讓小朋友在訓練的過程中,感受到各式觸覺、視覺的感官刺激,同時讓學習過程變得好玩有趣。當身體發展健全以後,能夠加入身體活動,協助感覺統合發展訓練。
0~1個月:父母可以藉由叫或逗寶寶,訓練寶寶耳朵聽力。
2個月:告訴寶寶物品名稱,透過不同的語調、詞彙刺激寶寶聽覺發展,雖然此時期未能將接收到的資訊完全理解,但仍可藉由各式聲音來給予聽覺發展刺激。
3個月後:陪同小朋友一起共讀故事書,是非常好的學習機會,不但能刺激發展,透過親密的親子教育,亦可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。
4~5個月:父母能夠利用遊戲的方式,訓練小朋友的認知概念,例如:將聲音和物品做配對、拿有顏色的圖卡給小寶寶認識。
6個月:可以利用手電筒照射牆面,將遠近高低的位置告訴寶寶,建立視覺發展的認知概念。
9~12個月:教導小朋友利用視覺、聽覺的認知,將藏起來之物品找出給媽媽。
提供錯中學習的機會
仰賴五覺發展建立認知的學習階段,家長應多給予寶寶嘗試錯誤的機會,在面對孩子做出不對的行為時,家長可以給予指正和提醒,並告訴他錯誤的原因,培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。如此,便能讓孩子在學習過程,勇於自發性的線上學英文 出國進修補助 出國短期進修嘗試練習,不畏懼犯錯。透過父母與孩子緊密的互動,能建立起良好的信賴溝通橋樑,有助小朋友社會情緒的學習發展,發展穩固的依附關係。
Part3認知發展
所謂認知發展,即是當寶寶在學習身體各方發展時,從學習經驗中得到的認知概念。在個體的發展中,會建立出多方、多元的認知,幫助寶寶建構語言學習、解決問題能力,以及邏輯推理等較複雜的行為思考模式。值得特別注意的是,認知發展與依附關係和信任感的建立密不可分,具有相互作用的影響關係。李政翰醫師舉例,當小寶寶視覺發展到6個月後,會對眼前的照顧者產生依附感及有想要跟隨的心理反應。因此,照顧者與寶寶的依附關係及信賴建立的品質好壞,容易影響寶寶在經驗學習中的認知發展。
以下將針對寶寶在信任感與依附關係的發展過程,以及家長迫切想了解的語言發展狀況,稍作介紹,幫助家長在小朋友的認知學習上,有初步的認識。
依附關係與信任感建立
0~1歲寶寶正值口腔期,此階段的餵哺過程,可以滿足寶寶口腔需求的欲望,當生理哺餵需求達到滿足,寶寶未來的社會情緒表現上,較易建立信任感。而此時期的口腔刺激若受限制,未來寶寶在心理發展,較容易感到自卑、悲觀、缺乏自信,行動表現也易出現畏畏縮縮等不良影響,間接影響到日後的人際發展。
在小寶寶的視力尚未發展健全以前,需仰賴其他感官知覺的協助,此時是小寶寶和家人或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的時刻。出生後6個月,小寶寶就能辨別出熟人與陌生人的差異,並且有些寶寶會畏懼陌生人,此階段寶寶會特別容易黏著父母親,希望能依賴在父母身旁。這個階段的帶養重點,著重於多跟寶寶互動,滿足生心理需求的照護。等孩子長大一點,父母親可以嘗試放手、觀察小寶寶的安全感需求,針對不足的部分給予加強。當寶寶焦慮、緊張時,則提供適當的安撫,讓寶寶得到充分的安全感,才能累積良好依附關係。
建立依附關係的益處,顯而易見的情況為,當小朋友獨自待在完全陌生的環境時,會勇於嘗試,且自然而然的在環境中線上學英文 進修課程 進修英文探索學習,這樣的狀態下,容易建立良好的社會互動關係。反之,未建立好依附關係時,當父母親一離開小朋友的視線,小朋友就容易表現出緊張、焦慮的情緒。由此可見,依附關係的建立與信任感的培養是相輔相成的。李政勳醫師呼籲,平時爸媽應要給予適當的愛護,懂得放手、不過度溺愛,滿足安全感及生心理需求。如此,便能防範小朋友太依賴父母,間接剝奪其自主學習的機會。
語言學習能力
語言發展屬於晚期的發展能力,由於語言學習需要聽覺能力共同輔助,因此,要待聽覺認知建立完整後,才會發展出語言學習的能力。小朋友在10個月到1歲當中,逐漸知道一些詞彙的意義,到了1歲後會試著模仿,表達出簡單的字彙;1歲到1歲半,小朋友大約能學會5個詞彙,並且能了解更複雜意義的詞;2歲後,小朋友可以說出20至50個左右的字彙,並且還能試著說出簡短的句子,例如:爸比抱抱、肚子餓餓等。單字詞彙學習的多寡,其實與生物性發展的成熟度有關,但在語言學習的過程,表現程度會依照每個小孩的學習發展狀況而所有差異,李政翰醫師表示:「一般只需要在界定的時間範圍內,到達學習標準,爸媽其實也不用過度擔心,孩子在學習語言上進度不夠快速。」而當發現小朋友出現語言學習遲緩時,建議請專業醫師做評估,了解其發展困難的原因,再採取治療方式。
Part4 父母角色不可或缺
0~1歲寶寶在進行各方面發展的歷程時,與其接觸最密切的對象即為照顧者,然而,現今社會少子化,爸比媽咪無一不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,每每一群父母聚在一起,總會討論自己的孩子目前的發展進度,甚至存在些許競爭心態。若為互相鼓勵、分享經驗的良性競爭,對親子來說是實用的教科書,但若父母因「好面子」而在孩子身上加諸過多壓力,則恐揠苗助長線上學英文 旅遊常用英文單字 師範大學語文中心。呼籲家長,學習建立正確心態,才能扮演協助孩子發展的好幫手。
發展狀況因人而異
「我們家的孩子已經會叫媽媽了!」、「我們家的孩子才7個月大就會站呢!」上述的對話是否經常出現在家庭聚會或三五好友的聊天對話中?對家長來說,生活重心幾乎全聚焦在寶寶身上,孩子的一顰一笑在爸媽眼中更是像被放大檢視,若孩子發展的進度「超前」,往往讓照顧者雀躍不已,但若「持平、落後」,則父母難免感到有些失落。一般而言,孩子在1歲前的發展狀況大同小異,例如有些寶寶比較早學會翻身、有些寶寶比較慢,但時間上的落差範圍大約間隔2週左右,家長很容易分辨出孩子的發展是否比較緩慢。反而是1歲之後的發展狀況差異度較高,像是語言發展方面,有些小女生1歲左右就會說話、小男生則可能要等到2歲之後口語表達技巧才會進步。
羅玉芳醫師提到:「孩子的發展表現不外乎是先天能力和經驗練習,臨床上曾遇過家長帶著孩子來打預防針,醫師注意到寶寶的脖子支撐力較弱,就會鼓勵家長,讓寶寶喝ㄋㄟㄋㄟ前、醒著的時候多讓孩子趴著,訓練寶寶肩頸及背部的肌肉力量。」如果不是真正有問題的孩子,很快就能追趕上正常的發展進度。
正確觀念有助未來發展
老一輩觀念認為「大隻雞晚啼」,即便孩子晚一點學會說話、晚一點學會走路,好像也不是值得大驚小怪的事,但羅玉芳醫師提醒,家長仍應為孩子的發展狀況把關,並加強留意寶寶的異狀,尤其孩子越來越大,有更多面向的表現皆與嬰兒時期的發展息息相關。羅醫師舉例,現在很多孩子有過動傾向,可以追溯到大肌肉發展不良,嬰兒時期動得少,日後容易有情緒、肢體不穩定的現象,更間接影響到學業表現。譬如一般的孩子可能在國小二年級就能書寫整齊的文字,但肌肉發展不好的孩子,可能要等到國小五年級或更晚才能具備這項能力,可謂學習上事倍功半。
另一方面,父母平時的行為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寶寶的發展,比方寶寶會模仿成人的行為、言語或溝通方式,若父母親本身溝通習慣良好,未來孩子也比較不會有大吼大叫的溝通行為,可見照顧者的角色之重要性。
羅玉芳
經歷:臺北榮民總醫院小兒科總醫師、臺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過敏氣喘科專科醫師、振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、振興醫院小兒科特約醫師
李政翰
學歷: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士
經歷: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住線上學英文 澳洲留學簽證 澳洲留學院醫師、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科部總醫師、彰化基
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、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、中華民國新生兒科專科醫師
現職: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
*更多內容請參考:【媽咪寶貝】2015年08月號。
*【媽咪寶貝】官方網站。
瘋電影/刺客任務:殺手47打不死射..
台北城大樹天譴日
掌握3大原則孕婦穿搭總複習
access「Drastic Mer..
西 恵利香請不要停止音樂
最新iPhone 6S、6C概念設計..
LINE被誰封鎖兩招測試就知道
美妝達人牛爾上海粉墨登台
瘋電影/我的少女時代最佳追妹必勝電..
亞幣貶,搶日幣線上學英文 美國遊學打工 美國短期遊學還是美元?
甜美女聲MACO七夕一直在一起
阿榮/Open Hardware M..
貨幣貶值大戰讓你的海外資產現形了
7道超下飯的絞肉料理
線上學英文 國際美語村夏令營 國外攝影學校
8EA7B4EF538DFF78
留言列表